2022年,我过了好几年
咳了一个晚上,吃了一个星期“橡皮味道”的饭菜,家人全部中招,部门同事全部倒下。
好友硬拆了十粒布洛芬昨天顺丰送到,今天我又拆了一半让顺丰给到一位同事:一个人在上海租房,发烧带呕吐,到了医院因为没有烧到39度不让打点滴。女孩带着哭腔留言说“感到害怕”。今年四五月份的时候,她打开冰箱给视频里父母看,证明“吃没有问题”。这次,她告诉父母“春节回家后不再远离”。
2023年就这样要来了。
擦去虚汗,回忆这一年做梦都难有的日子,不断刷新的认知,被再三颠覆的规则和底线,对于新的一年,它会更像2022年,2021年,2020年,还是2019年之前……?
已经习惯在年末回顾和展望,此刻浑身尚无力的我对于2023年没有太大的希冀和憧憬,尽管我认为2022年太糟糕,但是2022年教会我的几点觉悟,我把它写下来,也请大家共知。
01
经济增长不再是第一位的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预测,除了土耳其、印度尼西亚和英国之外,全球20国集团(G20)中几乎所有国家的经济前景都被下调,英国2023年的成长预期虽没有下调,但英国原先的成长预期即为零。经合组织预测,美国2023年的增长预期将放缓至0.5%。而中国经济今年的增长预计为3.2%,2023年的增长预测为4.7%,这将是197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
但这并非是经济周期所致。经济增长曾经是我们几十年里社会和政体运转的最大甚至是唯一法则。
比如2017 年《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指出“经济增速的底线,就是为了保就业,只要就业上不出问题,经济增长速度略高一点、略低一点,都是可以接受的。按目前的弹性系数,GDP 增长一个百分点可带动190 万到200 万人的就业,6.5%左右的GDP增速,就能实现1100 万人以上的年度就业目标。”
但是在2022年这个原则被颠覆。“安全”成为新的首要:资本安全,金融安全,资源安全,数据安全,当然还有生活安全和生命安全。
这并非说增长和安全是对立的,但是在2022年,增长成为安全的仇人——核酸是2022年的通行证,人均没有一百次也至少九十次,没有核酸哪里也去不了;因为不够安全,实习和求职直接略过;因为有风险,宁可生意不做也不能便宜对手。这种为了安全不惜代价的决绝和后果让人无法忘记。
这种“安全至上”的“理念”不只是体现在政策和一个城市突然出现的几十万个亭子上,1000多万的毕业生说“他们最大的心愿是进入体制,因为安全”,而“前台”是很多打工人心目中幸福感最强的工作。
当年末中国防疫“新十条”发布,廖廖的地铁,空寂的商场和出勤率不到三四成的办公室。“安全”的至尊地位会延续到2023年吗?
02
过去比明天重要
2022年有多少企业宣布裁员,没有统计,但是我知道名字的跨国公司和民营企业几乎没有例外。上半年的互联网和新能源企业裁员潮算是第一波,至年底多数企业再次裁员。2022年是打工人普遍认识和接受“裁员”的一年。
2020年疫情初起,不少企业家高调表示“不裁员,共进退”,被裁员工发帖痛骂“无良”,到2022年的时候,一位HR负责人和我说“这个时候不裁员说不过去”,而能拿到比法定多一点的补偿金的员工都乐于在朋友圈表扬一下前雇主。
还没有到揭不开锅的时候,但是企业总是预见到麻烦就开始收缩和减员,在明确收益后才放手招聘。
这是吃老本的一年。经过了四五月份被封在原地不动的上海人都知道了“囤菜”的必要,没有扔的抗原在此刻让我们倍感安慰,几年前放在抽屉里的血氧仪成了救命稻草,甚至对付Covid BA.5的肉身都是基于之前的健康基础。
2022没有债务、没有投资的人是最轻松的人。这一年很多人没有加薪、没有奖金、甚至没有了工作,生意受损、投资赔钱、但是开支没有减少,孩子的课外课还得上,我们的家底决定了我们是否还能维持既有的生活,也是维系社会稳定的最主要原因。
据央行的数据,今年银行存款利率降低的趋势下,住户存款总量高增,并且今年多个月份,单月新增居民存款规模都攀至历史同期最高值。截至10月,住户存款同比增速为15.3%,创下2013年6月以来新高。
如果你拿到了十几二十万元的遣散费,想一想我们在2023年会比现在更有发达的机会?还着急着找地方花掉它,相信有更好的工作等着你?
03
先有结论,再找数字
大佬们在2020年还在操心操肺于行业和人类进步,到2022年都纷纷做出卸甲归田的决定。企业家、主持人、网红们的大起大伏的翻转越来越快,甚至包括医生专家们。
社交媒体和舆情已经成为影响决策和走势的必然一份。是非对错越来越难辨,观点态度越来越极致,被宣扬得无所不能得数字化越来越呈现它的混乱和工具误导性。
我们纷纷学习数字化,学习用数字来说明情况严重或者不严重,并以数字决策显示我们的先进性。但是我们看到数字,看不到全景,数字被少数人所握,数字的解读被能说会道的专家们翻覆,用来洗脑和控制。
比如要证明躺平是说错,拿一堆国内外数字比较证明,如果说时机成熟了,又有一堆数字证明成熟到了多么成熟的程度。
可是如果数字逻辑就是错的,那么数字化能带我们走到哪里?
04
像Covid那样保持韧性
大疫三年,到了2022年终于领教了它的厉害。为了长期活着,不断改变锐度和生存方式,不管封锁多久,但凡有点空隙就全面渗透。
顽强地存在,只为顽强地存在。
2022年要过去了,我还阳着,被它折磨得死去活来,又对它五体投地,所有对它的无知和轻慢都得了一个深刻地,浑身疼痛的教训